我县地处塞外高原、雁门关外,是晋蒙农牧交错区。(怀仁地形图)这里既有内蒙地域宽阔、水清草茂的特点,又有山西地肥水美、粮草充足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宜农宜牧,养羊条件得天独厚,农民养羊的习惯由来已久。据《怀仁县志》记载:本县境内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可追溯到距今近万年的新石器时期,当时人们就择水而居,进行牧羊狩猎,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有羊19821只。
新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管理体制和农村政策的相应变化,养羊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9年到2013年为鼎盛时期。(全县2009至2013年养羊数据图、基数为1949至1973年)纵观其6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常规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辉煌发展四个阶段。
一、常规发展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养羊基本延续着多年来的传统习惯,数量很少,基本为自养自食,极少作为商品出售。(院里栓羊图)饲养的种类主要以本地绵羊为主,山羊为辅。(山羊绵羊图)山羊多为黑色,头上有角,行动敏捷,善于攀山登崖(俗称山羊猴),多为山区放养。绵羊多为白色,性情温和,行动缓慢,多为平川区喂养。初始发展阶段:大体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约30年。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全县养羊29267只,1959年增至44425只,农村户均1.6只,1973年增至58317只。
解放前农户自家养的羊不多,解放后按照当时政策,多数归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当时叫作入社),养羊多的农户只允许留一两只作为自留羊由农户自养。生产队的羊以群放养,每个村多2—3群,也就是200只左右。农户的自留母羊,以队归群放养,羔羊(引羊)留在家里自养,草料自己解决,年底宰杀自家食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允许农户个人养羊,自留羊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凡是农户个人所养的羊,全部归集体所有,如果谁家偷养,一经发现,羊归公,本人按走资本主义道路被批斗。
允许农户个人养羊时期放羊的人(羊倌夫),除挣队里的工分外,养羊户需按自家放牧羊的多少帮工派饭。每群羊由两个人负责放牧,一个大倌夫,一个打拌子的。(以大倌夫为主,打拌子的为辅)早出晚归,中午不回。(大倌夫打拌子牧羊图)
养羊的主要用途是:食其肉、用其皮毛、使其粪便。
(1)大集体时期,每逢中秋节,生产队为了改善社员生活,都要挑选几只膘肥体壮的羔羊宰杀。(社员排队分肉场面)每年冬季小雪前后,生产队要对羊群进行选优淘劣,把那些淘汰羊宰杀后,将肉分给一家一户。每年就此两次,每次每人分肉三、四两,一户二、三斤,头蹄下水处理办法各异,皮毛所卖收入归生产队集体所有。杀羊的工具和方法都很简单,一张桌子、一把刀,一根绳子、一个盆,一个三角架、一个肉钩子,一根捅杖,(工具图片)屠夫多为本村的羊倌夫。(杀羊场面)
(2)农户自养的引羊,一般为头年生,次年冬天宰杀。(俗称二岁羔羊,当地有大雪杀猪,小雪宰羊的习俗)存储羊肉的办法多种多样,有的挂在闲房的梁上,俗称风干羊肉,也就是脱水存储;(图)有的放在瓮里,同时在瓮里放上适量的冰块,然后封好瓮口放在凉房里,俗称冰窝羊肉;(图)也有的把肉放在背阴处用铁锅扣住,然后在锅的上面放些柴草等。(图)头蹄经过脱毛处理干净后,装在羊肚里和肉一起存储。(图)羊血、羊肠等下水做成羊杂送邻居及亲朋。(图)
(3)羊皮、羊毛、羊骨用途广泛。
羊皮:可缝制成皮袄、皮裤、皮坎肩,皮帽子、皮手套、毛耳沿、毛领子等,(实物图)其中皮袄为适用,有民谚为证:白天穿,晚上盖,天阴下雨毛向外,雁北三大宝:山药、莜面、大皮袄。
羊毛:可制作毛毡、毡帽、毡鞋、毛刷、毛笔等,加工成毛线后,可织羊毛衫、毛衣、毛裤、毛背心,毛手套、羊毛坐垫等。(实物图)
羊骨:腿骨可制作羊枪(抽水烟用)、扒吊(农妇打绳子用)。(实物图)(抽水烟、打绳场景)
另外,在当地的文体活动中,有很多项目都涉及到了羊,比如:踢羊毛健子(俗称踢毛。里踢外拐,崩尖过海)、点羊粪窝、狼吃羊、抓籽、羊皮鼓、羊皮壳二胡等。(实物和场面图)
(4)五十年代没有化肥,种地全靠畜粪。羊粪含钾高,施于瓜类、蔬菜种植。羊粪不仅有利于土壤的改良,而且肥效比其它畜粪持久,当地有一茬羊粪长三年之说,是受农民喜爱的有机肥料。(农民施肥图)
二、转型发展
1982年到1997年为自发性小商品生产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力,党和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好政策。就在人们八仙过海选择致富门路的同时,南小寨和下海子村的一些有眼光的农民瞅中了养羊这条道。他们改变了过去养羊就为自己食用的传统观念,逐步转向了商品生产的轨道。初为自己院里喂,(图)自己动手宰,自己出去卖,(图)饲养的户数不多,数量也不是很大。随着市场对羊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羊业的收人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样一来,不仅本村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加入到了养羊、杀羊、卖肉这支队伍,并且辐射到了周围的其他村庄。养羊的数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宰杀、销售方法也在不断的改变。由初的自养,自宰、自卖,逐步发展为收购他人的、外村的、外地的。贩羊的手段和交通工具也在不断的变化,初为人赶羊,(图)后来用自行车带羊,(图)以后又改为用摩托车驮羊。(图)当时多数长途贩羊人使用的是幸福250型摩托车,一次可驮60斤左右的羊4到5只。(图)进村入户收羊的吆喝声也在不断的演变,自行车时代用嘴喊,摩托车时代先是不停的按喇叭,后来由于多数摩托车卸掉了消声器(据说是为了使车的劲更大),卸掉了消声器的摩托车噪音大而特别,只要车一进村,就知道是收羊的来了。(图)由于摩托车具有速度快,驮的多的优势,贩羊的范围和距离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当时忻州市的繁峙,神池等县已是怀仁贩羊人的常来常往之地。(图)远处收回的羊一般是次日杀,近处收回的羊当天就宰。羊肉当天就销往县城的农贸市场和附近一些大的饭店。(图)那个时候,南小寨和下海子是闻名方圆几百里的贩羊、杀羊、卖羊肉的村。下海子村不仅是贩羊、杀羊的大村,更是怀仁县养羊的重点村,依托桑干河沿岸地域宽阔、粮丰草茂的优势,全村400多户、1500多人口,有56户、150多个劳力从事养羊,全村养羊2万多只,人均13只以上。(图表)
这个期间养羊主要以庭院为主,自繁自养为主,宰杀多数在院内和街巷内进行,交易场所也非常简单。
三、跨越发展
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养羊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营形式、饲养方式、发展模式都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养羊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养殖由家庭院户型逐步向园区舍饲型过渡。在政策的鼓励引导下,一些养殖大户开始建棚圈,(图)建小型屠宰场,(图)建冷库,(图)有的搞起了简单的羊肉加工和羊皮收购生意。(图)所收羊的大小标准、地域范围和交通工具也进一步扩大和改变。不只是收购买上就能宰杀的成羊,三、四月龄的小羔羊、架子羊(膘情不好的羊)也列入收购的范围之内。收购回来的羊,能宰的马上就宰,不能宰的就放到园区喂养育肥。(图)具体喂养时间不等,视羊长势而定,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左右,长到够标准后宰杀。有时候养殖户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会根据市场需求,有意识的把贩回来的羊暂时不杀喂养起来,然后根据市场行情酌情宰杀出售。这一做法,为后来大规模舍饲养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收购、宰杀、剪毛、销售也基本形成了分工。农村妇女成了宰羊、剪毛的主力军,宰羊由庭院、街巷走进了车间,剪毛由剪刀变成了电推。外出收羊的交通运输工具也变成了小三轮和农用车。车上焊制能装三层羊的铁笼子,农用车多时一车可拉羊100多只。(图)收羊的人常年活动在朔同、忻州、河北张家口、化稍营一代,(图)为养殖户提供各类羊源服务,养殖户不出村就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羔羊。这个时期,养羊的合作社开始不断涌现,其中养殖数量在1万只以上的就有五家,成为全县羊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起到了带动千家万户,推到全县羊产业快速发展的作用。海北头乡下海子村的家园养殖合作社2007年一建场就一鸣惊人,规模之大、标准之高,当时在怀仁首屈一指。该合作社占地153亩,建高标准羊场三处30排,总建筑面积达到20500平方米,饲料车间1100平方米,青储窖1500平方米,种植玉米、豆类、苜蓿等饲草饲料5560亩。年出栏羔羊10万只。同时建起了全自动化屠宰线一条,冷库一座。为全县羊产业的大规模、高水平发展开了个好头,起到了的作用。(家园合作社图片)
四、辉煌发展
2009年——2013年五年期间为辉煌发展阶段。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面对全县羊产业发展的大好势头,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在深入养殖户调查研究、分析致富典型的基础上,果断决策,把“羊成商品”定为怀仁县“十成战略”目标之首。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动员会,成立了全县羊产业发展领导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念羊经、发羊财”的高潮,强有力的推动了全县羊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领导重视政府给力
抓住商机 立刻联系
马上留言 共同发展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